當皮膚受到傷害後,身體會啟動自我修復機制。在這個過程中,身體會產生膠原蛋白來修補受損的皮膚組織。正常情況下,這會形成一個新的組織層,即一般疤痕。然而,若身體的自我修復過程太強烈,便會導致過多的膠原蛋白積聚在傷口處,形成疤痕增生。以下將探討四種的疤痕類型,包括表淺性疤痕、萎縮性疤痕、肥厚性疤痕和蟹足腫,它們在外觀和成因上有甚麼不同之處呢?
Q1:疤痕分為哪四大類型?
1. 表淺性疤痕(Superficial Scar)
皮膚由表皮、真皮和皮下脂肪三個層次組成,當傷口僅影響到表皮或淺真皮層時,例如輕微擦傷,所形成的疤痕通常是屬於表淺性疤痕。這種疤痕不會突起或凹陷,只會在受傷區域出現局部色素沉澱,通常在適當護理和防曬的情況下便會逐漸淡化。
2. 萎縮性疤痕(Atrophic Scar)
萎縮性疤痕的形成是由於皮膚在修復的過程中,膠原蛋白受到破壞而導致皮膚凹陷。這種類型的疤痕常見於膿腫性暗瘡或水痘痊癒後,就可能會形成萎縮性疤痕。
3. 增生性疤痕(Hypertrophic Scar)
增生性疤痕又稱為「肥厚性疤痕」,是當皮膚受傷後的癒合過程中,由於身體產生過多的膠原蛋白而形成的。這種疤痕特徵一般呈紅潤、突出皮膚表面、觸感略硬,並伴隨痕癢。疤痕通常在傷口癒合後一至兩個月內出現,大約會維持一至兩年時間才會逐漸縮小、變平、變軟。
4. 蟹足腫(Keloid Scar)
蟹足腫的成因、外觀和症狀均與增生性疤痕相似,但蟹足腫不會自行消退,而且可能會隨時間不斷增大,並超出原本受傷範圍。蟹足腫較常見於皮膚張力較大的部位,例如關節、胸部和背部,亦較常出現於皮脂腺活躍的部位,例如面部。
每種疤痕類型都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和管理策略。如果對自己的疤痕狀況有任何疑問,建議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,以獲得針對性的治療方案。